刚在A站看了一下关于王健林在某某大学的讲座,讲话的主旨就是,年轻人要敢于打拼,更要擅于坚持,当然,如果10个朋友告诉你这不可以做,那么就不要去做,如果有3个人告诉你可以做,那么你一定要尝试,失败了不要紧啊,你们有本钱,年轻啊。似乎这道理听多了,倒觉得没什么很强的感染力,但我在这刻还是有点感悟。

这个社会如果想很大的一部分财富来源于信息交流中的不平等,在不平等中就产生了财富。举个栗子:二手车市场能把一辆二手车卖出去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推销人员的吹,这部分是建立在买主对二手车不熟悉的基础上建立的。家教市场信息的不流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找家教的家长不知道哪里去联系家教老师,那么只能依托家教中心,那么中间不透明的信息就产生了金钱上的价值。
既然王大哥说过,充分大胆,敢于坚持,那么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还是需要合理判断方向。要从广大中产阶级中攫取财富,我觉得还是要从他们的子女切入。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子女在什么时候才初步形成对金钱的把控?我觉得在中国这个环境下,应该是 大学。毫无疑问,从地狱式的高中生活爬进象牙塔中人,在刚形成金钱把控力的时候,对于金钱,很容易放开,而且,他们也在这时,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