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汤里面的营养价值从来就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虽然味道非常鲜美,但营养价值非常有限,我们拿大家熟悉的鸡肉和鸡汤做一次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专业版

汤当中的蛋白质仅有肉的1/15,脂肪却相对较高,汤中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都远低于肉,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汤当中的钠的含量偏高,对中国人也不是一个好消息。至于汤的味道鲜美,更多的是来源于一些含氮浸出物(比如某些氨基酸、核酸、嘌呤等),绝大部分不具备营养价值。 看到这可能大家就要疑惑了,肉类营养价值相对比较高,但为什么没有办法融入到汤里呢?因为肉当中蛋白绝大部分为大分子,而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的溶解性更好。肉煮汤的时候,大分子蛋白质不溶于水,所以很难融到汤当中。

虽然房子追求越大越好,有些东西还是“小”的好,比如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因为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大分子的形式,基本上只有在肠道中消化成小分子后才能被肠道吸收,以蛋白质为例,蛋白质在口腔中不发生化学性消化,在胃中则由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分解成多肽,最终在肠道当中被分解成小肽和氨基酸。以往我们认为只有被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部分短肽也可以被人体吸收。同样,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人体的吸收也是需要所谓“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的过程。

人体的消化系统能够将各种营养素从大分子变成小分子,但如果食物当中的大分子直接通过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可能会被免疫系统认为是“外来物“从而被攻击(类似于过敏反应)。当然,如果食物当中有一部分是已经易消化或者小分子的形态,可能对消化吸收的负担更小,尤其是婴儿。

作为生命的初始状态,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全,比如新生儿的胃容量是比较小的(大约25~50毫升),而且消化酶的数量和活性相比于成年明显不足,如胃蛋白酶3个月才活性相对完全。同时,婴幼儿消化道功能不够完善,消化道间距和缝隙较多,很多大分子容易导致肠道不适,相对来说小分子物质就更好一些。

作为非母乳喂养婴儿的食物来源,配方奶粉的加工工艺对婴儿的消化吸收有着一定的影响。多数配方奶粉会经过多次(一般两次)的干燥加热,加工时间的延长对奶粉本身的营养价值有一定的损失,多次加热的过程会对原有的乳清蛋白结构产生影响;而“一次工艺”的配方奶粉,会采取“从鲜奶到罐装一次成型”,在保留原本小分子的同时,减少更多大分子的产生,尤其是蛋白质聚合物含量和美拉德反应所产生的糖化聚合物含量低,都会减少婴幼儿肠道消化的负担,再辅助在配方奶粉中添加益生元,婴儿出现大便干结和肠道问题的比例会比较低。所以同等价位的情况下,“一次工艺”的奶粉会让宝妈们更省心一些。

当然,对于消化能力较弱的婴幼儿,小分子很重要,但消化系统相对完善的成人就不用担心了。正常摄入富含营养素的食物,除了排泄掉的部分,其他在胃肠道当中都会被分解成小分子而吸收利用。

回到刚才大家的问题,既然汤的营养价值有限,那为什么老百姓还要觉得要多喝汤呢?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汤味道好,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味道好的食物营养价值会更高;二是汤有足够的热能传递,而温度能够给予人一定的满足感。

所以最后营养师的建议是:

要喝汤,也要吃肉哦

Ref:
大分子蛋白质不溶于水,但为什么从小到大大家都说多喝汤,营养都在汤里呢? - 沈夏冰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92882/answer/25025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