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国人又用半个小时买下了津巴布韦未来三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时,我不由得感叹:如果消费是种当代宗教,那今天一定是教徒们的圣诞节。

造出11.11这个节日的人是天才,他切中了所有中国传统节日的要害——无论春节还是情人节,中秋还是清明,我们都在绐别人过节。给活人敬酒,给死人扫墓,都比不上用购物车里的贡品把自己供上神坛。

上大学时,每年双十一之后的那一周,学校的快递点都爆炸得像是你解压缩了一个2TB的rar文件后的电脑桌面。年轻男女迫不及待地从快递袋里掏出梦想,面带傻笑,我觉得这一幕足以被拍进100年后BBC的历史人类字纪录片中。

但世上所有的快乐,在被习惯后都会变成一种负担。

过去双十一这天消费就像参加一场个人主义的单身狂欢派对,付款时都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今天在双十一花钱成了生活路径依赖,你不再热衷于买口红香水,而是一口气屯上半年份的卫生巾,现在裤子里垫着的还是6月18号时候买的。这些你从半个月前就得开始准备,有人为了算自己省了多少钱还列了张Excle表,更多人直到下单前的那一刻也没搞懂今年的游戏规则,却已经不想为打上那个复杂的折扣而浪费睡眠时间。

与其说消费是一股浪潮,不如说消费是一场海啸,它把你我拍得在水里进化出了鰓,却也让我们忘了岸上的空气是什么味道。你觉得现在的双十一累吗?还依然能感受到消费主义最初的美好?

——via公路商店

我记得我大学(12-13年)的时候,淘宝刚兴起,当时的双11规则还是挺简单的,大家的重点也不是放在如何买更省钱(因为规则简单),几个室友都在谋划冬天到了,得搞点衣服了,大家讨论的重点更多是放在一件衣服适不适合,互相交流意见,难免会有芬芳之语,但这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到了硕士阶段(16-19年),我慢慢感觉,很多规则我都看不懂了,双11购物的本质也慢慢地从“交流”的快乐变成了“凑单”的快乐,其实很多东西是可买可不买的,但是至少大家一起凑个单觉得还挺其乐融融的。

而现如今,换了个学校,尽管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但是双11我连淘宝都没打开过,我细细思考了下原因,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因:1.找不到快乐的基石; 2.没需求; 3.规则太烧脑,不愿意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