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公众号看到李云迪的一些介绍,突然想到小时候看到的一本《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可能影响21世纪的中国青年人物》,当时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成会明,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其他二维材料等低维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等研究。在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次年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5届院士大会上,被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当然本篇主要讲的是李云迪。
李云迪,在17岁那年斩获素有“钢琴奥运”之称的肖邦钢琴比赛金奖。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这个金奖意味着什么,简单说下,这个比赛如果评委认为某一奖项无人有足够资格获奖,便会从缺,而不会有递补者。而在2000年时,已经连续两届、15年空缺了第一名,在没有任何中国评委的情况下,李云迪最终获得了毫无争议的第一名,那还是个高三的学生!上次获奖的中国人是傅聪(1955第三名)和李明强(1960第四名),足见比赛含金量之高,以及李云迪本人钢琴技艺之高,乃至于有“中国肖邦”之称。
那么为什么说李云迪会成为影响21世纪的中国青年人物?
在我印象中,大概我初、高中的时候,家乡的钢琴馆都多了,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难免会学一些乐器,但是因为钢琴是“贵族”玩物,并不是大多普通家庭能承担的,我想大概是因为李云迪的获奖,让很多中国人真真地提了一把士气,觉得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这种现象在我南昌念大学期间的观察更尤甚,那会老福山附近可以充斥着各种钢琴培训以及乐器馆。我认为,至少在这方面,李云迪的这次获奖确实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那么时隔20年之久,是否中国人受此影响出现很多优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那也是没有的。一来,还是因为中国人的急功近利,其实发展到现在,似乎大家的热头劲也过了,冷静下来了才发现,李云迪的事迹并不能复制。二来,我觉得李云迪并没有做好风向标的功能,不知道是我关注少了还是其他原因,我现在看到的一些关于他本人的信息,是来自于参加国内的各种综艺节目,而不是对中国人传递更多钢琴的艺术。我相信,大家提到李云迪,肯定脑子浮现的是他钢琴弹的很好,他有多牛*,而不是他对于中国钢琴事业的整体的带动。
当然本人对李云迪还是比较喜欢的,还和我非常喜欢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过,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能领导中国的钢琴事业向上再迈一步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