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大概在17年《Call me by your name》这个电影上映在国内产生了热烈反响的时候,就想写一下对于同性恋的看法,虽然那会儿对同性恋持以完全不支持的态度,以为随着自己阅历和学识的增长,看待问题会有多元化的理解,会产生一些理解,并伴以些许支持,实际上这些年在我身边听闻、接触的事例来看,仍然很难支持。
同性恋的定义
自人类诞生以来,同性恋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但是关于同性恋的概念定义出现的却相对较晚同性恋的英语名词为homosexuality,词根的本意是希腊文同样的意思,是由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一个医学名词同性恋,又称作同性爱,是相对于异性恋而言的一种性取向,属于LGBT群体即女同性恋者(Lesbians) 男同性恋者(Gays) 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群体的一部分,具体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性或女性)[1]。
同性恋的数据
人类的同性恋/双性恋的人口比例应该在1%-2%之间,而中国同性恋的比例是4000万-7000万[2]。而另有一说法我国15岁至60岁的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其中男同性恋和双性恋2000万,女同性恋为1000万[3]。这里不作细致考究,在中国应该几千万人是有的,实际上当我查阅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蛮震惊的,因为这个数据是蛮高的了。
同性恋的成因[4]
(一) 生理因素
- 基因与遗传
从遗传的角度来看成因,以男同性恋在遗传上的生理机制较明显,生理学家使用家谱分析法(pedigree analysis)的结果发现:同性恋家族的成员以亲戚关系为「兄弟」的同性恋百分比最高,高达13.5%,大约为男同性恋族群中比例(2.%)的6.7倍;次高的分别为「母亲姐妹的儿子」(7.7%)、「母亲的兄弟」(7.3%),因此,根据上述的数据推论,男同性恋的成因与母亲的遗传较为关系,男同性恋基因可能来自母亲所给予的X染色体,亦即,同性恋的某部份原因是与遗传有关联的。 - 大脑结构
在下视丘前叶中有一组细胞称作INAH3(原名为:下视丘前叶第三间隙细胞,third Interstitial Nucleus of the Anterior Hypothalamus),研究中发现,异性恋的男性在INAH3比女性大两倍,也比同性恋男性的INAH3大2~3倍;然而在同性恋的男子中的NAH3,却几乎和女性没有什么差别,由此可知,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在大脑结构上确实有差别,或许可以透过大脑结构的不同,来解释产生同性恋的原因。 - 荷尔蒙
在生物学上则认为,同性恋的原因是与遗传上的染色体变异有关,脑下垂体的异常会导致女同性恋者的男性荷尔蒙分泌较多,而男同性恋则是分泌较多的女性荷尔蒙,或是怀孕妇女在生产前后荷尔蒙分泌的异常,可见荷尔蒙分泌的多寡,有可能会导致同性恋者的产生。
(二) 心理因素
- 早期经验的因素
由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同性恋原因,来自于早期经验的认同与父母的相处方式,男同性恋是由于青春期固着在母亲的认同上,以喜爱男生来抑制阉割的焦虑,且因为讨厌父亲的结果而不爱女人;女同性恋则是因为母亲没有给予其阳具,转而对母亲感到生气,但却又在认同父亲上出现问题,对父亲的失望使其拒绝所有的男性,而防卫机制使得其趋向喜欢女生。根据Glasser的观点,其认为青少年的同性恋是因为早期经验使得青少年想要摆脱父母以及恋母情结,将自我认同投射在同侪上,而对同侪有强烈的情感,并寻求其支持,产生同性恋行为。Bieber等人发现同性恋者多来自于病态的家庭,其父母多不和谐,母亲有过于强大控制力,且强烈的溺爱与贬抑父亲的能力,父亲则多为疏离与被动,因此,同性恋者是在早期认同的偏颇以及家庭相处模式的异常中,无法认同异性父母,在此心理冲突下,所产生的一种因应环境的方式。 - 依附观点
产生同性恋者的原因可以使用依附观点来说明。Bowlby提出,所谓的依附是指当个体若能够亲近自我想亲近的对象时,在情感层面可以得到满足、安全,在个体可以感觉到自在与舒服,但当与想亲近的人分离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并且透过一些特别的方式,例如:生气、沮丧、害怕等等负面的情绪来表达不舒服的感觉。而同性恋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有过多的同性,且其对同性的父母有强烈的依附,以至于对同性者有特殊的情感,在多次的依附关系被满足下,渐渐的发展为对同性的认同及喜爱,于是当其在选择配偶时,便会倾向选择同性者,因此,个体若成长于依附同性父母的情况下,且周遭多是同性者,便较容易产生同性恋的倾向。 - 社会学习因素
Floyd认为,产生同性恋的原因可能是经由后天环境学习而来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身边事物之影响进而产生学习,凡举例家庭环境、个人的情感经验、对性倾向的感受与观点等等,都可能会影响其认同。同性恋者可能是藉由过去美好的早期经验,例如:有良好的初次性经验,强化了对同性关系的经验,若有不愉快的异性关系经验,则可能是同性恋倾向的负向强化因素,经由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其实可以发现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或许处在环境中的自我并没有觉察到,但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会被环境所感染,自我与环境相互交融、相互摩擦,慢慢的塑造出一个能存于自我与环境的混合体,这便是透过社会学习所带来的强大影响。
(三) 其他
在其他因素方面,有些人认为产生同性恋的原因是受到他人的「诱惑与鼓舞」,透过别人的唆使或是较为强烈的怂恿,容易让一个较没有自我概念的人动摇,进而变成同性恋,也因为如此,同性恋者被认为较不适合当学校老师及有可能影响到他人想法的职业;有些人则认为同性恋者是为了「逃避现实」,因为与异性相处对他们而言太过于困难,且没有拥有好的经验,转而向同性寻求慰藉,因而产生同性恋;也有些人认为,同性恋个人「偏好」的不同而已,就好比如有些人喜欢紫色,有些人却喜欢粉红色,只是选择差异问题,并不用找寻理由。
结论
从以前同性恋的成因来看不难发现,除了生理因素,其他的原因很是让人不解。
有接触到一些人,比如深究原因发现,是女方在前面一段异性爱情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以至于不相信世界上有好男人之类的,这种纯粹是受到伤害而产生的逆反心理,诚实地讲,这真的会让我把这类人归为有“精神疾病”的人群,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的。
还有接触到一些旁观者,比如一个博士生,在谈及身边某某某是同性恋而我表示惊讶时,会趾高气昂地说:怎么了,这是别人自己的选择,要尊重个人的选择,甚至要打着freedom的旗号才能显得自己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但实际上我对于这种甚至不愿意开口多解释一句,因为ta并不真正认同同性恋。 如果真把ta自己代入到同性恋的集体中,ta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只是嘴嗨而已。
其实,个中有些地方我没有想明白,我与一位好友聊过一下,就是除了比如像基因、大脑结构、荷尔蒙等生理因素外,没有理由会让人发展成一个同性恋者,至少,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土壤。大家试想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等,就没有给这种思想萌芽的沃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同性恋?还有一些旁观者,不能正确看待这一问题,自然也不能劝告自己的同性恋朋友走出自己的那片乌云。我觉得在中国,对于这些先天生理因素的人是应该给予包容和孵化环境,但是这决不能成为那些因感情失败选择同性恋而躲起来的保护伞,这无异于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