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来梅的城市乐手》
讲述的是四个动物的故事,它们是一只鸡、一只猫、一条狗和一头驴。因为它们年纪太大了,农夫不想再养它们了。根据驴的建议,决定一起去不来梅做城市乐手。
在去不来梅的路上,动物们发现一间森林小屋,四个强盗正在享受他们的不义之财。四个动物一个站在一个的背上,它们决定演奏音乐乞求换来一顿饱餐。可是,这个“音乐”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强盗们不知道这奇怪的声音是什么,逃命去了。动物们进屋美餐了一顿,并决定在屋里过夜。
当天晚上,强盗回到小屋并派其中的一个进屋检查。屋子里一片漆黑,他看到了猫的眼睛在黑暗中发亮,以为那是火炭,凑上前去想要借此点亮手中的蜡烛。这时候,猫用爪子猛打强盗的脸庞,接着驴用腿踢他,狗咬他,最后鸡大声鸣叫着将强盗赶出了屋门。
逃出来的强盗告诉他的同伙,他被一群怪物围攻,有一个巫婆用指甲抓他,有一位巨人用棍子打他,有一只老虎用牙齿咬他,而最可怕的是有一个魔鬼对着他耳朵尖叫。强盗们放弃了小屋再也没有回来,而动物们则在那里愉快地生活了下去。
——格林童话
各长度单位之间的来历
长度单位中的“米”,是1791年由法国科学家以地球经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通用长度单位确定下来的。“米”作为长度单位,现在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大至山高、海深,小至原子直径,都可以用“米”为单位来进行计算。
“英尺”在英语里写作“foot”,这个单词的意思是“脚”。原来,1英尺指的是一个成年男子一只脚的长度。可是,人脚的长度是因人而异的,这样就必须规定一个标准的脚长。这项工作由德国在16世纪完成。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有人把做完礼拜从礼堂走出来的前16名男子留下,将他们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得出了一个平均脚长。这就成为标准合法“英尺”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英寸”的来历。英寸,在荷兰语中是大拇指的意思,它的长度相当于一节大拇指的长度。同样,人的大拇指又是长短不一的,14世纪英国皇帝爱德华二世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了1英寸的长度。它不是拇指的平均长度,而是从一把大麦穗中选取3颗最长的麦粒排成一行后的长度。
在英制长度单位里,“码”的定义就更具体了,它是由英国皇帝亨利一世设置的。大约900年前的一天,亨利一世坐在宝座上,他伸直手臂,翘起大拇指,对大臣们说:“看见没有,从我的鼻子尖到大拇指的最大距离,就以此作为基本长度单位。”从此以后,“码”作为长度单位在英美等一些英语国家一直沿用至今。折算一下,1码等于0.9144米。
梯度算子∇的读音
但凡学过高等数学的人,对梯度算子∇都不陌生,但是这个符号应该如何来读呢?∇符号是1837年爱尔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哈密尔顿(W.R. Hamilton,建立哈密尔顿力学和提出四元数的大牛)首次提出的,但是并没有说明∇符号的读音。
于是,到了1884年,当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mson,热力学之父)想研究一下梯度时,苦于不知其读音。当时,汤姆森教授正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JHU)开一个系列讲座,于是他就写信问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电话之父)。
贝尔回信说,早些年,他的学长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缔造电磁学的大牛,这里的“学长”一词是指贝尔和麦克斯韦都曾在爱丁堡大学受教育)曾经告诉贝尔,他为∇发明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发音,叫作“纳布拉(Nabla)。Nabla原指一种希伯来竖琴,外形酷似倒三角。具体事情经过如下:
1870年,麦克斯韦的儿时好友,物理学家彼得·台特(Peter Guthrie Tait,将四元数发挥到化境的大牛)正在研究哈密尔顿的四元数,其中有很多∇符号。于是麦克斯韦写信给台特建议说,“亲爱的台特,如果腓尼基的王子卡德摩斯向腓尼基的教授们问这个符号的读法,那么他们肯定会说这个符号读作纳布拉。”1871年,麦克斯韦写信问台特,“你还在弹那个纳布拉琴吗?”麦克斯韦还写了一首歪诗献给台特,诗的题目是《至纳布拉琴圣手》(To the Chief Musician upon Nabla)。